- 2023/3/9 11:37:09
- 类型:原创
- 来源:电脑报
- 报纸编辑:电脑报
- 作者:陈邓新
前不久,华大基因公告,2022年全年营业收入为71.26亿元,同比增长5.32%;净利润为8.12亿元,同比减少244.42%。
与之对应的是,“同门兄弟”华大智造公告,2022年全年营业收入为42.31亿元,同比增长7.68%;净利润为20.11亿元,同比增长315.89%。
净利润一增一减之间,别有一番滋味。
那么,华大基因到底还能不能打?华大基因业绩褪色,背后是何缘由?华大智造,为何更为硬气?
增收不增利,现金流承压
“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,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。”
这是丘吉尔的一句话名言,被华大基因CEO尹烨奉为圭臬,也被外界解读为华大基因的“长期主义”。
而谈到未来,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曾信心满满:“科技服务能到一百亿元,医学服务能到一千亿元,人人服务能到一万亿元。”
汪建立下的Flag,一度令资本市场颇为向往。
据公开资料显示,华大基因2017年上市之初,一口气斩获18个涨停,好不风光,之后数月股价继续攀升至261.99元,市值破千亿元,相比最初78.85亿元市值,涨了足足逾十倍,从而“基因界腾讯”的名号响彻资本市场。
然而,华大基因遭遇了强预期与弱现实。
2017年~2019年,华大基因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0.96亿元、25.36亿元、28亿元,而净利润分别为3.98亿元、3.87亿元、2.76亿元,陷入“增收不增利”的窘境。
如若不是2020年飞出“黑天鹅”,其咸鱼翻身则无从谈起。
不承想,站上“风口”的华大基因这三年的业绩却是高开低走,又回到“王二小过年”的状态:2020年~2022年,华大基因的净利润分别为20.9亿元、14.62亿元、8.12亿元。
以上可见,华大基因长期被业绩的可持续性所困扰。
更为糟糕的是,华大基因的现金流承压。
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,华大基因的每股现金流为-0.466元,创了披露数据以来的历史新低,须知2012年其每股现金流为36.24元,有了云泥之别。
此背景下,华大基因的市值不断缩水。
截至2023年2月27日,华大基因的市值为230.8亿元,相较历史峰值缩水约四分之三,令人唏嘘不已。
与之对应的是,华大基因麻烦不断。
据科技部2018年10月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,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调查发现,华大基因在未经许可的条件,将部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从网上传递出境。
而据企查查的数据显示,华大基因的自身风险高达134条,涉及司法风险、监管风险、经营风险等。
譬如,汪建、尹烨等人因为没有“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”,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进行了违规处理。
回归常态,弊端显现
对此,一名私募人士告诉锌刻度:“这两三年,华大基因积极参与抗疫,火眼实验室为新冠检测立下了汗马功劳,这点毋庸置疑。但是,华大基因面临的内忧外患,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消失。”
其一,新冠检测不再是“刚需”。
近年来,华大基因第一大业务为新冠检测,受益于需求端的高景气,一度赚得盆满钵满,但随着供给端的发力,检测费用不断走低,“薄利多销”成为行业的共识。
如今,疫情成为了过去式。
对华大基因而言,新冠检测业务持续萎缩或不可避免,未来如何填补业务空白考验着华大基因的智慧。
其二,基因检测成为“红海”。
没有新冠检测之前,基因检测才是华大基因的第一大业务,也是其赖以成名的根基所在,不过这块业务存在两个问题。
一个问题是,布局虽广扎根不深。
基因检测几乎所有细分赛道,华大基因或多或少都有涉猎,但精力分散之后想面面俱到则难上加难。
譬如,华大基因堪称肿瘤NGS检测赛道的第一批玩家,浸淫多年却难言竞争优势,赛道的领跑者反而是燃石医学、世和基因等。
另外一个问题是,“华小”频出。
据公开资料显示,华大基因的离职者创办了超过20家基因公司,它们被外界称之为“华小”,除了一两家公司剑走偏锋,大多数对标的还是华大基因,甚至有的“华小”比华大基因还先一步上市。
其三,研发投入相对不足。
研发是创新的底座,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源动力,历来备受资本市场的重视,将其视为解决市场痛点、寻找新增量的重要抓手。
2018年~2022年前三季度,华大基因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.609亿元、3.173亿元、6.196亿元、4.871亿元、3.93亿元,而销售费用分别为5.143亿元、6.187亿元、10.78亿元、12.38亿元、9.93亿元,每期的销售费用均大幅高于研发费用。
换而言之,研发并非华大基因的底色。
关于此,从尹烨对创新的认知,也可见一斑,“所谓创新不一定是高科技创新,现在很多的创新实际上是低技术创新、组合式创新,但它有更高的效率和价值”。
华大智造,亟需提升业绩成色
相比之下,华大智造的日子更为滋润。
2017年~2022年,华大智造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.02亿元、10.97亿元、10.91亿元、27.8亿元、39.29亿元、42.31亿元;净利润分别为-0.42亿元、1.25亿元、-2.43亿元、2.61亿元、4.84亿元、20.11亿元。
这意味着,其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双走高。
之所以如此,与华大智造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更高有莫大的关系。
据公开资料显示,基因产业链可分为上游、中游和下游,上游是核心物料,由基因测序仪、特殊试剂、专利技术构成,商业壁垒较高;中游是测序分析,用基因测序仪、特殊制试剂等分析采集的基因获得最终数据,竞争较为激烈;下游是医院、第三方机构等渠道,它们负责提供用户的基因,拥有渠道优势。
华大智造主打的是基因测序仪,处于产业链上游,好比芯片之于信息科技时代。
更为关键的是,基因测序仪市场由海外巨头illumina与Thermo Fisher联手把持,而华大智造是国内唯一可与之叫板的中国企业。
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:“通过收购Complete Genomic,华大智造开启了国产基因测序仪的替代之路,惹来行业老大Illumina的狙击,双方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专利诉讼大战。”
而华大智造在近期的调研活动中表示,公司将撤销在美国加州北部地区法院对Illumina的反垄断诉讼,与之对应的是Illumina将获得公司及子公司CGUS的“双色测序技术”系列专利授权。
双方的矛盾似乎有了缓和的迹象。
尽管如此,华大智造仍面临严峻的挑战:虽然打破了海外企业的垄断,但全球市场占有率偏低;销售严重依赖华大基因,打开增量市场仍需要时间;扣非净利润(主业)同比减少46.55%,业绩暴涨主要来自3.25亿美元的净赔偿费。
一言以蔽之,华大基因亟需自我救赎,而华大智造则亟需提升业绩的成色。
Copyright © 2006-202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-1